注册gisaid账号认真观察病毒演化,已经快1年了。最初只是【看看是怎么变的】的心情,后来逐渐成了pango的主力,提交并被命名了几十个毒株。
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和人类的低抵抗性,决定了【疫苗要领先于毒株变异,才能有效】。曹云龙的研究在去年BA.2.75/BA.5的时候,可以领先病毒3个点位,直接预测到CH.1.1和BQ.1.1,虽然也只是3个月左右而已。
但今年的研究其实已经落后了2个点位,在EG.5.1已经问世的时候,才回过头来解释F456L,而且并没有预测到随后的Q52H。从领先3个点位到落后2个点位,一来一去就差了5个点位。
而且曹云龙新文章的主旨在于驳斥【感染了一次之后大部分人就会免疫】的错误观点,指出当前病毒的变异是在以逃逸【多次感染的免疫背景】为目标的,侧面证明世界大部分人已经感染了至少2次新冠病毒。
这5个点位的差距,很大程度上在于由于学界的普遍错误认知,发现当前病毒的变异是以【逃逸多次感染的免疫背景为目标】这点之前需要做很多无用功。
当然这也是必然的,如今在【不检测就没有】的指导思想下,无论是检测量、研究经费还是可供分析的数据都少了很多。能研究到这一步已经是世界顶级水准了,大部分的研究则都在紧跟【不检测就没有】的风向,以【不检测情况下的核酸确诊量】去分析什么”重复感染率“,”疫苗有效率“等,做出一些笑掉大牙的研究。
历代毒王变化史:
与人们认知的病毒【阶段变异,不断升级】不同,新冠病毒的变异呈现的是【阶跃变异】,每一次的主流毒株并不是上一轮的主流毒株的后继,而是之前一线毒株里某一个不起眼的成员,跃迁/重组之后在下一个版本焕发异彩。
最初在武汉流行的是A毒株,但后来席卷全球的却是了一开始只是小分支的B.1。随后B.1.1的几大子分支相继登上舞台,以B.1.1.28(Gamma系)和B.1.1.7(Alpha系)为主。
但随后称霸的不是B.1.1,而是B.1.617.2的delta。而正当delta的各种子分支占据99%以上,人们认为后续的病毒都是delta子系的时候,B.1.1的新子分支B.1.1.529却又给人类新的震撼。
BA.1,BA.2,BA.4,BA.5是兄弟关系,而不是后继关系。从科学的角度,omicron只是用来形容BA.1的,研究人员发现因为NSP6的一些变异,BA.1相比于之前的病毒致病性较弱(值得一提的是这些NSP6变异是BA.1独有的,在BA.2/BA.4/BA.5中均不存在)。
在最初发现的南非的流行过程是BA.1和BA.4,但在全世界活下来的却是BA.2和BA.5。
在人们认为BA.2子系会成为下一代毒株时,大家发现了BA.4/5;在人们认为世界其他地方会像南非一样流行BA.4时,实际流行了BA.5。
BA.5的后继是BQ.1.1,主宰了全球病毒很长时间(几个月)。但BA.2也变异出了BA.2.75,保守住以印度为主的一小块地盘。
BA.2.75有很多子系,看这些子系的演变史,不禁唏嘘。
起初,被看好的是BA.2.75.2,但BA.2.75.2消失了。后来占据优势的反而是BA.2.75.3和BA.2.75.5,前者成了BM系,后者成了BN系。
BM系内部,最初BM.1系列占据绝大比例,但最终得到延续的反而是不起眼的BM.4的子系——CH.1.1。目前即使已经过了一年多,但CH.1.1仍然没有消亡,仍有DV.6.2等毒株在传播。
BN系则是稳扎稳打,离开了印度,将韩国和中国台湾作为自身的延续之所。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病毒变异都具有高度本土化的特点。而且利用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交流密切的特点,后期的BN.1系列扎根在了中国大陆。目前的FR.1等,仍然屹立在世界病毒之林。
而消失的BM.1则与另一款已消失的一线但小众毒株BJ.1重组出了XBB。
XBB这个毒株的发展史,更是跌宕起伏。
起初,XBB只在新加坡和孟加拉国具有高传染性,在席卷新加坡和孟加拉国,促进当地殡葬经济繁荣发展之后,便陷入沉寂,打不赢和BQ.1.1的份额争夺战。由于BQ.1.1仍然是主流毒株,人们都认为BA.5仍然代表着未来。
但XBB解锁了新突变S:486P之后却摇身一变,成为XBB.1.5。XBB.1.5的传染性比XBB暴增50%以上,直接席卷了世界。也继续传播出了EK.1,FE.1.1等毒株。
但S:486P本身并不是XBB.1.5独享的。随后,XBB.1.9.1,XBB.1.9.2加入战团,比XBB.1.5拥有额外的三个增益突变,增速在XBB.1.5的基础上又提升了40%。其中,XBB.1.9.1占比大约是XBB.1.9.2的三倍,有着更广阔的前景,而XBB.1.9.2则像是大哥身边的挂件。
但印度不接受XBB.1.5,印度可以说不。印度本地变异出了含有S:P521S的XBB.2.3,和含有S:478R的XBB.1.16,席卷了全印度,也相对XBB.1.5和XBB.1.9有更快的增速。
其他的参赛者还有非洲的XBB.1.22,算是削弱版的XBB.1.9。得益于【一带一路】的交往,XBB.1.22在中国也占据了一席之地。
如果在2023年4月去看这个XBB战团的形势:
XBB.1.5,占比最高的王者毒株,Kraken
XBB.1.9.1,占比低于XBB.1.5,但增速较快,Hyperion
XBB.1.9.2,全方位劣化版XBB.1.9.1,XBB.1.9.1的陪衬,WHN都不屑于为他单独取个名字
XBB.1.16,印度强化版,增速最快,占比已超过XBB.1.9.1,Acturus
XBB.2.3,占比低于XBB.1.16,但在印度与XBB.1.16对刚不落下风,可以坚守地盘,同时有多个额外增益突变的子分支,Acrux
XBB.1.22,占据中国和非洲的劣化版XBB.1.9.1,但已经有大量额外增益突变子分支(FY.3等),Bellatrix
而三个月后的胜利者却是XBB.1.9.2->EG.5.1。
回顾整个新冠病毒的演化史,可以发现,在大方向上
【新冠病毒会不断变异,无限反复感染,变异速度逐渐加快,感染频率不断变快】这句话是对的。
但任何试图细节化进行预测的,会发现都不是那么一回事。delta的被取代,BA.1的昙花一现,BA.4输给BA.5,BA.2.75.2输给BA.2.75.4和BA.2.75.5,BM.1输给BM.4,BA.5.2内部是orf1b:T1050N分支大占优势,而不是备受期待的BA.5.2.1分支,BA.5.2.48而不是BQ.1.1感染了BA.5系列中最多的人类;BA.2和BA.5的诸多重组,其中最成功的XBF,最终都失败了,而是两种BA.2重组出的XBB获得成功;而XBB本身则是BM.1和BJ.1两个BA.2中的败犬分支的重组,不是任何成功分支。最后,在XBB大乱斗中胜利的是最不起眼的XBB.1.9.2。
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意外。
发表回复